在一些地方的大力推行下,垃圾分类正在成为城市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每个社区、每个家庭,管理繁琐庞杂,考验城市和社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比如,垃圾类别过多过细,就会令人无所适从,网上流传的一则则“段子”,就折射出市民面对垃圾不知道怎么分才对的无奈;比如,定时定点“一刀切”投放垃圾,让市民疲于应付、易产生抵触心理,也对社区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比如,严厉的处罚措施固然是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但类似“绿色交换”的正向引导同样不可缺少。
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周期环节,任何流程出现问题,都会消解实际效果,甚至带来“n-1=0”的后果。前端分类再认真、再细致,如果缺乏与其相对应的中端清运、末端消化配套系统,就会形成隐形梗阻。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精细化管理,应集多方力量、聚各种资源,依托大数据及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网格化管理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与管理模式,着力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作共商、优势互补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精细化协同机制,这亦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应然逻辑和必要选择。
全面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深入实施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细化垃圾分类处理在收集清运、中转运输、终端处理等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法制化、规范化的奖惩机制。实施以“绿色账户”等方式构建垃圾分类处理积分兑换奖励机制的做法,对积极参与并正确践行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行动的公众同时给予适度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是深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进一步明确界定和落实生产者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主体责任。针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快递包装、饮料标准包装物等废弃物品,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资源浪费和再污染。三是深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通过税收减免、贴息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强化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领域相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两网融合”持续向纵深发展。
全面构建监管考评机制。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精细化协同质量分析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监测机构的日常调查和信息收集,从项目、资金、设备、人员等层面入手,依据质量分析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精细化协同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和考核。二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业及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及考评体系,为监管考评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三是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完善以奖代补政策,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投放设施覆盖率、回收利用率和公众参与度为目标,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考核机制和任务分解与问责机制。四是在将生活垃圾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的前提下,建设垃圾分类处理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配备专职督导人员,利用云计算等智能化手段,以可溯源管理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利用情况进行抽样检查。